典型的肛瘘,从外观上就能做出初步的判断,因为在患者的肛门周围和臀部的皮肤表面,常有一个或多个破溃口,表现为凹陷或突起,有脓液流出,甚至肛周呈湿疹样改变。但若做出精准的诊断,还需结合指诊、探针、染色、B超甚至核磁等才能减少误诊或漏诊。
① 局部触诊:触诊包括肛外触诊和肛内触诊。肛外触诊对于表浅的肛瘘常可触及瘘管的走向、直瘘还是弯曲瘘等,如果有两个外口以上还可触及瘘口之间是否存在联系,是多个单纯瘘(每个外口均有一个内口)还是复杂性肛瘘(外口多而内口仅有一个)。肛内触诊主要是确定内口位置以及了解肛管直肠环的硬化程度。一般肛瘘内口会出现凹陷、突起、压痛、硬结等,与其他部位具有较明显差别。如果是黏膜下瘘管通过触诊能感觉瘘管的长度、走行、是否存在肠腔狭窄等,一旦肠腔出现狭窄,还应注意与直肠占位的区别。对于深部瘘管有时手指难以摸清其走行,尤其是耻骨直肠肌上括约肌间瘘,触诊更加困难重重,常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做出诊断。
② 探针检查:探针检查是一个传统而又非常有效的检查手段,如果是简单直瘘,很容易由外口至内口探出,但如果瘘管弯曲甚或瘘管走行复杂或支管较多,盘根错节,则探针很难发挥特长。
③ 肛门镜检查:在寻找内口时,应重点观察齿线部位是否充血、红肿以及是否存在分泌物或脓液等,尤其是挤压瘘管后,应观察可疑内口是否上述情况有所加重。
④ 染色法:从外口注入亚甲蓝溶液或亚甲蓝与过氧化氢混合液,观察内口染色部位,另外染色后可通过寻找染色所经路径,明确瘘管行径。
⑤ 造影法:可选用30%~40%碘化油或60%泛影葡胺。造影剂由外口注入,在X线下观察瘘管的走行及内口的位置。但缺点是瘘管走行虽然清晰可见,但肛周肌肉关系不能显影,因而不够全面,只能对瘘管走行做大致判断。
⑥ 腔内超声及肛门内镜超声:腔内超声能清晰分辨肛瘘主管走向,支管的分布、数量及内口位置,其准确率与超声探头的频率及病变的深度有关。内镜超声是一种将内镜与超声相结合的综合技术,在内镜顶端装配微型超声探头,可以显示管壁各层次及周围结构的清晰图像。
⑦ 三维磁共振(MRI):MRI软组织分辨率高,能直接三维成像(额状位、矢状位、轴位),可清晰显示瘘管的走行及与括约肌的关系,能准确描绘肛门内外括约肌、肛提肌及耻骨直肠肌的解剖结构,特别是压脂后,肌肉图像更加清晰。此外,该技术对于判定各种肛瘘是否愈合更具有临床意义。MRI技术缺点是费用昂贵,一般医院难以开展。
总之,临床上应根据肛瘘的复杂程度,选用一种或几种检查方法,对肛瘘的走行、内口部位以及与括约肌的关系做出准确判断,才能准确去除病灶,减少复发。